1925年,哈葛尼斯(T. R. Hogness,後來參與曼哈頓計畫的科學家)與同事朗恩(E. G. Lunn)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實驗室中發現,在混合氦與氫的真空管中製造電弧,可合成諸多不同質量的離子。測量分子的質荷比是質譜法這種化學分析方法的強項,現今常見的這項技術在初步分析後發現,這團混合物中短暫出現了質荷比為五的物質,只可能是HeH+。事實證明,即使在哈葛尼斯和朗恩所掌管的實驗室中,要讓這種含有惰性氣體的分子存在夠長的時間來加以研究,也異常困難。
1978年,明尼蘇達大學的布萊克(John H. Black)率先提出,HeH+仍可能存在於太空中。布萊克建議,行星狀星雲是個適合尋找HeH+的地方,這種天體是恆星死亡時劇烈活動所噴出充滿能量的物質。當這種星雲中出現中性氫原子,科學家常發現一層薄薄的電離氦原子(即He+),氦對電子的強烈需求會驅使它從氫借用一個電子,從而形成鍵結(即HeH+)。自1970年代後期,天文學家及化學家便不斷尋找HeH+,從宇宙的邊緣到超大質量恆星等,然而數十年來,這些搜索一無所獲,致使一些人懷疑HeH+在啟動一連串化學反應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。氦真的與質子結合了嗎?似乎必定如此,畢竟在宇宙形成之初沒有其他物質可與之鍵結。但若果真如此,那麼HeH+身在何方?